蠶的生活史
桑蠶屬完全變態(tài)昆蟲
,其他蠶也類同
,在一個世代中,須經過卵
、幼蟲
、蛹
、成蟲四個形態(tài)完全不同的發(fā)育階段。在正常的飼育
、保護條件下
,從卵中孵化攝入桑葉,到老熟上蔟開始吐絲作繭
,也即幼蟲4眠5齡期需要20-28d
;吐絲營繭約需3d,再經1-2d化蛹
,蛹期經過10-15d
,然后即由蛹化蛾也就是成蟲,雌雄成蟲在化蛾當日交尾產卵
,如果產下的是非滯育卵
,那么再經10d左右即可孵化出下一代的蟻蠶。因此
,在自然條件下桑蠶完成一個世代
,至少需要40-60d。如果產下的是滯育卵
,那就要到第二年的春天才能孵化
,或者采取人們的意愿提早進入下一個世代。 (轉載請注明文章來自南方絲巢 http://www.en66.net)
蠶卵
蠶以卵繁殖
。蠶卵外觀是一端稍尖一端稍鈍的扁平狀橢圓形
,寬度約1mm
,厚度約0.5mm,長約1.3mm
,看上去很像細粒芝麻
。一只雌蛾約產400-500粒蠶卵,1700-2000粒蠶卵重約1g
。蠶卵的卵色
,剛產下時為淡黃色或黃色,經1-2d變?yōu)榈喽股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、赤豆色
,再?-4d后轉為固有色(或為灰綠色,或為紫褐色等)
。蠶卵外層是堅硬的卵殼,里面是卵黃與漿膜。卵的稍尖的一端(前極)有卵孔,是受精時精子進入卵內的孔道。胚胎在交尾產卵后形成,裹在卵黃中,胚胎在發(fā)育過程中不斷攝取營養(yǎng),漸次發(fā)育成蟻蠶。蟻蠶孵爬出來之后
,卵殼呈同白色
、淡黃色或白、淡黃色相間
。
蠶(幼蟲期)
幼蟲期是蠶攝食成長的階段
,生產習慣上以孵化到老熟上蔟的時間作為幼蟲期的經過時間。幼蟲生長到一定程度時需蛻去舊皮
,長出較為寬大的新皮再繼續(xù)攝食生長
,這一過程稱為眠。普通飼養(yǎng)的二化四眠蠶品種
,其幼蟲期需蛻皮進入第5齡后
,再經過5-8d食桑才能老熟上蔟。幼蟲期需長不足一個月
,但生長速度極快
,5齡極度成長時,體長達6-7cm
,比剛孵化的蟻蠶增長25倍
,體幅達0.8cm,比蟻蠶增長20倍
,體重達5-7g比蟻蠶增長1萬倍左右
,體內絲腺的重量則要比蟻蠶增長16萬倍
,從蟻蠶到熟蠶,其形態(tài)不變
,均為長園筒形
,可分為頭、胸
、腹部三個體段
,胸部3個節(jié),每節(jié)著生一對胸足;腹部10個體節(jié),第3-6腹節(jié)和第10腹節(jié)腹面各著生一對腹足(第10腹節(jié)的腹足又稱尾足)。大部分體節(jié)間均有節(jié)間膜,可使蠶體伸縮。
蟻蠶
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
,體呈褐色或赤褐色,細小,形似螞蟻而得名。蟻蠶體長約2.5mm,體幅約0.5mm,2000-2300條蟻蠶體重僅1g,生產習慣上稱其為克蟻頭數。孵化后經2-3h即可進行收蟻給桑作業(yè),開始養(yǎng)蠶。必要時也可將蟻蠶放到5--10℃溫度中冷藏1-2d,過長則會影響其后的生長發(fā)育。稚蠶
又稱小蠶
。孵化收蟻至第一次眠和蠶為1齡蠶,第一次眠起后至第二次眠的蠶稱2齡蠶,第二次眠后至第三次眠的蠶則是3齡蠶。生產上一般將1-3齡蠶稱作稚蠶或小蠶。小蠶期宜在適溫適濕的范圍適當提高溫濕度,給予柔軟適熟蛋白質水分含量較高的桑葉,精細飼養(yǎng)。一般1齡蠶體重較蟻蠶增長15.95倍,體面積增加5.11倍。2齡全蠶體重較蟻蠶增長106.38倍,體面積增加29倍,體重較1齡蠶增加6.67倍 ,體面積增加5.67倍
。3齡全蠶體重較蟻蠶增加555.32倍
,體面積增加88.32倍,體重較2齡蠶增加5.08倍
,體面積增加5.67倍
。
壯蠶
第三眠后至第四次眠的蠶稱作4齡蠶,第四次眠也稱為大眠后的蠶則稱5齡蠶
。習慣上稱4--5 齡蠶為壯蠶或大蠶。大蠶期,體大食桑量多,關鏈是要做到良桑飽食。 一般4齡蠶體重較蟻蠶增加2553.32倍,體面極增加23l.86倍.體重較3齡蠶增加4.72倍,體面積增加2.62倍。5齡蠶體重較蟻蠶增加10425.53倍,體面積增加520倍, 體重較4齡蠶增加4.08倍,體面積增加2.24倍。眠蠶
收蟻后蠶體因取食桑葉而迅速成長
,體色也逐漸變談、變白、變青,然后再逐漸轉乳白、乳黃色。此時食欲減退及至完全停食,并吐少量蠶絲(俗稱絆腳絲),把腹足固定在蠶座上,頭胸部昂起,不再運動,這種狀態(tài)稱作眠。此時的蠶則為眠蠶。從收蟻到老熟,-般要眠四次,就眠的過程與眠蠶的狀態(tài)基本一致,只是眠繭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。眠的時間稱眠中,在正常飼育條件下,眠中時間以第四次眠最長約2d,以第二次眠最短只需20h左右,第一、三兩次眠各需1d左右。
起蠶
眠中的蠶.外表看似靜止不動
,體內卻進行著蛻皮的準備,待脫去舊皮
,換上新皮之后
,蠶的生長發(fā)育就進入到一個新的齡期。剛蛻皮的蠶稱為起蠶
。剛起的蠶
,其頭部的口器較嫩,食欲尚未發(fā)動
,一般要等半d左右待頭部由乳白色漸轉為灰褐色時才可給桑餉食
。生產上為了操作方便.一般采取等同批蠶中95%乃至絕大部分眠蠶起齊后,再給桑餉食
。
熟蠶
蠶到5齡末期
,就逐步體現出老熟的特征:先是排出的糞粒由硬變軟,由墨綠色變成葉綠色;食欲減退,食桑量下降.前部消化管空虛,胸部呈半透明狀;完全停食,體軀縮短,腹部也趨向透明,僅尾部可隱約見到尚殘存2--3粒蠶糞,蠶體頭胸部昂起,口吐絲縷,左右上下擺動尋找營繭場所,到此時的蠶則稱熟蠶或適熟蠶。與此相對.僅胸部呈透明狀的蠶稱未熟蠶;已經吐出較多絲縷,通體呈透明狀的蠶叫過熟蠶。在群體飼養(yǎng)中,最早熟的蠶叫始熟蠶,數量不多;過半d或1d后大批老熟叫盛熟蠶;大批上蔟后尚有少量需繼續(xù)食桑至次日才老熟的蠶叫終熟蠶。齡期經過一般以收蟻到盛熟時點計算。 (轉載請注明文章來自南方絲巢 http://www.en66.net)
眠性
從收蟻開始到老熟吐絲即整個幼蟲期間
,蠶眠的次數是一種特性,稱眠性
,眠性是遺傳性狀
,現存蠶品種資源有眠二次的二眠蠶
、眠三次的三眠蠶,眠四次的四眠蠶和眠五次的五眠蠶
。眠性受位于第6染色體上的眠性主基因控制
,同時也會因受溫度、營養(yǎng)
、光線等條件的影響而發(fā)生一定變化
。中國現行普遍詞育的屬四眠性蠶品種,在實際飼育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少量的三眠蠶或五眠蠶
。眠數多的品種
,幼蟲期間長,食桑多
,蠶繭大
,絲粗量高;眠數少的品種則相反
,綜合二者的利弊
,一般認為以養(yǎng)四眠性的蠶品種最為經濟。
蠶齡
又稱齡期
。普通飼養(yǎng)的二化性四眠蠶品種有5個齡期
,收蟻到第一次眠為第1齡,眠起后進入第2齡
,再眠后進入第3齡
,第三次眠后為第4齡,第四次眠即俗稱大眠后進入5齡
。一個齡期的長短叫齡期經過
,它包括食桑時間與眠中兩個部分。齡期經過以2齡最短約3d
,5齡最長約6-8d
,1齡和3齡各約3一4d,4齡約4-5d
。以收蟻到上蔟作繭的時日稱作全齡經過
。在一個齡期之內又分齡初、齡中
、齡末三個階段
,齡初食桑少稱少食期,齡中食桑多稱盛食期
,齡末逐步減食稱減食期
,將近眠的時候叫將眠期,止桑入眠后稱眠期或眠中。
結繭
熟蠶吐絲結繭又分結制繭網
、結制繭衣
、結制繭層、結制蛹襯四個過程
。即熟蠶上蔟后
,尋找營繭場所,首光將絲吐出粘結在蔟器上
,再吐絲聯結周圍蔟枝
、形成結繭支架。此時熟蠶將體內殘余糞物全都排除
,再繼續(xù)吐絲結制繭網
。繭網不具備繭形,只是松軟凌亂的繭絲層
,作為進一步結繭的支架
。結制繭網后,繼續(xù)吐出凌亂的絲圈
,加厚繭網內層
,以s型方式吐絲結制繭衣,開始出現繭形輪廓
,繭衣的絲纖細而脆
,d排列絕不規(guī)則,絲膠含量也多
。繭衣形成后
,繭腔逐漸變小,蠶體前后兩端向背方彎曲
,成"c"字型,繼續(xù)吐出繭絲
,吐絲方式由s形改變成∞形
,方向與蠶體垂直,其長軸1-2mm
,每15個∞形絲圈組成1組
,稱1個繭片。當1個繭片完成之后.又轉到臨近部位.繼續(xù)營做第2繭片
,第3繭片......
,由許多繭片形成繭層。蠶由于大量吐絲以及吐絲中能量的消耗
,體軀大大縮小
,頭胸部擺動速度減慢,而且沒有一定節(jié)奏
、∞形絲圈也失去原有的均勻性
。吐絲顯很凌亂
,這樣形成松散柔軟的繭絲層稱為蛹襯。最后也即結制蛹襯后
,蠶頭部向上
,尾部向下,吐出最后留存在體內的絲物質
,形成一團松軟的繭頂
。至此,營繭過程結束
,蠶體進入化蛹階段
。
蠶繭
蠶吐絲結成的繭,是繅制蠶絲的原料
。雜交蠶種飼養(yǎng)出來的蠶繭
,繭色白,繭形橢圓或淺柬腰形
,繭的大小即繭長×繭幅大致為3-3.5×2-2.5cm
。繭是由繭衣、繭層
、蛹和蛻皮四個部分組成的
,繭層厚而硬,繭的外表面有外被一層松亂的繭衣
,繭衣與繭層間有較明顯的界限
,剝去繭衣后可見到繭層所特有的光澤與縮皺。把繭層剖開
,里面有蠶蛹和化蛹時留下的蛻皮。一顆蠶繭的重量稱全繭量,光是繭層的重量叫繭層量,繭層量占全繭重量的百分比叫繭層率。全繭量1.5-2.5g,繭層量約0.3一0.55g,繭層率約20%一25%。
蠶蛹
蠶上蔟后經4d左右化蛹,蠶蛹蛹體呈紡線形
,分頭、胸、腹三個體段,頭部很小,在其腹面長有一對復眼和一對觸角;胸部有3個體節(jié)和3對胸足、2對翅 ;腹部有9個體節(jié)
,在第8腹節(jié)腹面正中有x形的線紋,第9腹節(jié)腹面正中有一個褐色小點
,分別為蛹期雌雄性別的體表特征
,蠶種繁育上往往以此為依據在蛹期鑒別區(qū)分雌雄。蠶剛化蛹時
,蛹色淡黃
,蛹體嫩軟,隨蛹齡推進逐步變?yōu)辄S色
、黃褐色和褐色
、蛹皮也漸趨硬化。蛹期經過約12一15d
,待蛹體再度受柔
,蛹皮適度起皺呈土褐色,則已接近發(fā)蛾
。蠶蛹富含營養(yǎng)
,可作食品或飼料,也可提煉蛹油和蛹蛋白作化工或醫(yī)藥原料
。
蠶蛾(成蟲)
蠶蛾狀似蝴蝶
,但2對翅小,已失去飛翔能力,光會振動。蠶蛾全身披著白色鱗毛,可明顯地分出頭、胸、腹三個體段。頭部呈小球形,兩側有鼓起的復眼,夏眼前方有一對呈雙櫛狀的觸角;胸部3節(jié),腹面各長l對胸足,背側是2對翅.有些品種有淡淡的翅紋.腹部已無腹足,末端體節(jié)演化為外生殖器。雄蛾體大,爬動慢,振超頻率低;雄蛾體小,爬動較快,振翅頻率高。一般交尾3-4h時,雌蛾就能產下受精卵。蠶種繁育中,雄蛾待交尾,制種結束后廢棄;雌蛾待產卵結柬后按規(guī)定袋入蛾盒,送交進行母蛾微粒子檢驗。
化性
桑蠶在自然條件下,一年內發(fā)生幾個世代的特性稱為化性
;一年內只發(fā)生一代即產下滯育卵的稱一化性;發(fā)生二代,第一代產非滯育卵、第二代才產滯育卵的稱二化性;發(fā)生三代以上者稱多化性,其中有些品種最后一代產滯育卵,有些品種最后一代仍產非滯育卵。一化性品種繭大絲多,但幼蟲期長、食桑多、體質較弱;多化性品種幼蟲期短、食桑少、體質較強,但繭小絲少;二化性品種介于兩者之間,綜合經濟效益以二化性品種為優(yōu),故目前生產上多使用二化性蠶品種。帶有一化性或多化血統(tǒng)的二化性品種,其化性會受溫度、光線、濕度、營養(yǎng)條件影響而改變,因此需按照品種特性及飼養(yǎng)注意事項飼養(yǎng)。滯育
滯育作為一種特殊的發(fā)育狀態(tài)
,是昆蟲在進化過程中發(fā)生形成的遺傳特性,其特點是代謝水平降低,形態(tài)發(fā)生暫停,實際上是昆蟲對環(huán)境條件周期性變化的本能反應,即到了某一特定發(fā)育階段就暫停生長發(fā)育,待自然環(huán)境條件周而復始達到其生長發(fā)育的狀態(tài)時再繼續(xù)生長發(fā)育。桑蠶以卵態(tài)滯育。滯育開始在自然條件下經過秋冬的低溫,到翌春才能解除滯育;或者用人為的方法,或用5℃左右的低溫冷藏,或用高溫(46℃)鹽酸處理,或用冷藏與浸酸相結合的方法,可以解除滯育、阻止滯育發(fā)生、促進滯育解除后孵化齊一。二化性品種的滯育性能,會受溫度、光線、營養(yǎng)條件綜合作用而發(fā)生一定的變化。
上一篇: 蠶的種類:桑蠶
(轉載請注明文章來自南方絲巢 http://www.en66.net)
上一篇: 蠶的種類:桑蠶
、柞蠶
、蓖麻蠶、木薯蠶
、馬桑蠶
、惠利蠶、天蠶……
下一篇: 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元相差懸殊 你買的蠶絲被是真的嗎
下一篇: 價格從幾百元到幾千元相差懸殊 你買的蠶絲被是真的嗎
?
▌相關文章:
- 重慶黔江鎮(zhèn)鄉(xiāng)春繭開秤收購 蠶農增收
- 、柞蠶、蓖麻蠶、木薯蠶、馬桑蠶、惠利蠶、天蠶……">蠶的種類:桑蠶?蠶絲被怎么保養(yǎng)?">蠶絲被怎么洗?蠶絲被能水洗嗎、柞蠶、蓖麻蠶?">蠶絲被售價相差懸殊 到底價格定多少才合理?、木薯蠶?">蠶絲被十大品牌是哪些?如何選購蠶絲被?、馬桑蠶、惠利蠶、中長絲綿和短絲綿">蠶絲被的選購技巧和等級規(guī)范:長絲綿、中長絲綿和短絲綿、天蠶……、中長絲綿和短絲綿">蠶絲被的選購技巧和等級規(guī)范:長絲綿、中長絲綿和短絲綿
- 180元的“蠶絲被”含85%化纖
- 蠶絲被檢驗訣竅:絎縫和手工定點縫制的區(qū)別
?蠶絲被怎么保養(yǎng)- 05-08防控家蠶微粒子病關鍵技術
- 05-05蠶絲的多元用途:從織物到科技的
- 04-20嘉聯舉行2024年度優(yōu)秀員工表彰
- 04-03尋跡中國|外國博主走進河池 體
- 03-25,織就千億產業(yè)新藍圖">廣西宜州桑蠶繭絲綢:古韻新生,織
- 03-12!">南絲新派 有機高品——南方絲
- 02-27!">南方絲巢成功入選首批中國消費
- 02-15桑園桑樹春季低溫凍害應對措施
- 01-20蛇年新春 聚力同行——廣西嘉
- 12-29全國政協副主席、全國工商聯主
- 12-25!解碼“桑蠶之都”背后的故事">連續(xù)19年全國第一!解碼“桑蠶之
- 12-24南方絲巢南絲新壯錦產品發(fā)布會
03-12 閱讀()
01-20 閱讀()
12-24 閱讀()
12-03 閱讀()
〓友情鏈接〓 國家繭絲綢辦 中國絲綢協會 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 廣西繭絲交易網 金蠶網 廣西蠶業(yè)信息網 廣西白廠絲 絲綢之路 蠶絲被保養(yǎng) 繭絲綢知識 桑蠶技術 廣西蠶絲被 宜州蠶絲被 廣西繭絲 綺源白廠絲 嘉聯絲綢 三姐印象 南方絲巢 嘉聯絲綢 廣西嘉聯絲綢 南方絲巢蠶絲被 申請鏈接>>蠶的一生 蠶的成長過程
嘉聯絲綢 2014-03-02 更新 蠶的生活史
桑蠶屬完全變態(tài)昆蟲
,其他蠶也類同,在一個世代中,須經過卵、幼蟲、蛹、成蟲四個形態(tài)完全不同的發(fā)育階段。在正常的飼育、保護條件下,從卵中孵化攝入桑葉,到老熟上蔟開始吐絲作繭,也即幼蟲4眠5齡期需要20-28d;吐絲營繭約需3d,再經1-2d化蛹,蛹期經過10-15d,然后即由蛹化蛾也就是成蟲,雌雄成蟲在化蛾當日交尾產卵,如果產下的是非滯育卵,那么再經10d左右即可孵化出下一代的蟻蠶。因此,在自然條件下桑蠶完成一個世代,至少需要40-60d。如果產下的是滯育卵,那就要到第二年的春天才能孵化,或者采取人們的意愿提早進入下一個世代。 (轉載請注明文章來自南方絲巢 http://www.en66.net)蠶卵
蠶以卵繁殖
。蠶卵外觀是一端稍尖一端稍鈍的扁平狀橢圓形,寬度約1mm,厚度約0.5mm,長約1.3mm,看上去很像細粒芝麻。一只雌蛾約產400-500粒蠶卵,1700-2000粒蠶卵重約1g。蠶卵的卵色,剛產下時為淡黃色或黃色,經1-2d變?yōu)榈喽股⒊喽股?div id="jpandex" class="focus-wrap mb20 cf">,再?-4d后轉為固有色(或為灰綠色,或為紫褐色等)。蠶卵外層是堅硬的卵殼,里面是卵黃與漿膜。卵的稍尖的一端(前極)有卵孔,是受精時精子進入卵內的孔道。胚胎在交尾產卵后形成,裹在卵黃中,胚胎在發(fā)育過程中不斷攝取營養(yǎng),漸次發(fā)育成蟻蠶。蟻蠶孵爬出來之后,卵殼呈同白色、淡黃色或白、淡黃色相間。蠶(幼蟲期)
幼蟲期是蠶攝食成長的階段
,生產習慣上以孵化到老熟上蔟的時間作為幼蟲期的經過時間。幼蟲生長到一定程度時需蛻去舊皮,長出較為寬大的新皮再繼續(xù)攝食生長,這一過程稱為眠。普通飼養(yǎng)的二化四眠蠶品種,其幼蟲期需蛻皮進入第5齡后,再經過5-8d食桑才能老熟上蔟。幼蟲期需長不足一個月,但生長速度極快,5齡極度成長時,體長達6-7cm,比剛孵化的蟻蠶增長25倍,體幅達0.8cm,比蟻蠶增長20倍,體重達5-7g比蟻蠶增長1萬倍左右,體內絲腺的重量則要比蟻蠶增長16萬倍,從蟻蠶到熟蠶,其形態(tài)不變,均為長園筒形,可分為頭、胸、腹部三個體段,胸部3個節(jié),每節(jié)著生一對胸足;腹部10個體節(jié),第3-6腹節(jié)和第10腹節(jié)腹面各著生一對腹足(第10腹節(jié)的腹足又稱尾足)。大部分體節(jié)間均有節(jié)間膜,可使蠶體伸縮。蟻蠶
剛從卵中孵化出來的蠶,體呈褐色或赤褐色
,細小,形似螞蟻而得名。蟻蠶體長約2.5mm,體幅約0.5mm,2000-2300條蟻蠶體重僅1g,生產習慣上稱其為克蟻頭數。孵化后經2-3h即可進行收蟻給桑作業(yè),開始養(yǎng)蠶。必要時也可將蟻蠶放到5--10℃溫度中冷藏1-2d,過長則會影響其后的生長發(fā)育。稚蠶
又稱小蠶。孵化收蟻至第一次眠和蠶為1齡蠶
,第一次眠起后至第二次眠的蠶稱2齡蠶,第二次眠后至第三次眠的蠶則是3齡蠶。生產上一般將1-3齡蠶稱作稚蠶或小蠶。小蠶期宜在適溫適濕的范圍適當提高溫濕度,給予柔軟適熟蛋白質水分含量較高的桑葉,精細飼養(yǎng)。一般1齡蠶體重較蟻蠶增長15.95倍,體面積增加5.11倍。2齡全蠶體重較蟻蠶增長106.38倍,體面積增加29倍,體重較1齡蠶增加6.67倍,體面積增加5.67倍。3齡全蠶體重較蟻蠶增加555.32倍,體面積增加88.32倍,體重較2齡蠶增加5.08倍,體面積增加5.67倍。壯蠶
第三眠后至第四次眠的蠶稱作4齡蠶
,第四次眠也稱為大眠后的蠶則稱5齡蠶。習慣上稱4--5 齡蠶為壯蠶或大蠶。大蠶期,體大食桑量多,關鏈是要做到良桑飽食。 一般4齡蠶體重較蟻蠶增加2553.32倍,體面極增加23l.86倍.體重較3齡蠶增加4.72倍,體面積增加2.62倍。5齡蠶體重較蟻蠶增加10425.53倍,體面積增加520倍, 體重較4齡蠶增加4.08倍,體面積增加2.24倍。眠蠶
收蟻后蠶體因取食桑葉而迅速成長,體色也逐漸變談
、變白、變青,然后再逐漸轉乳白、乳黃色。此時食欲減退及至完全停食,并吐少量蠶絲(俗稱絆腳絲),把腹足固定在蠶座上,頭胸部昂起,不再運動,這種狀態(tài)稱作眠。此時的蠶則為眠蠶。從收蟻到老熟,-般要眠四次,就眠的過程與眠蠶的狀態(tài)基本一致,只是眠繭的大小有所不同而已。眠的時間稱眠中,在正常飼育條件下,眠中時間以第四次眠最長約2d,以第二次眠最短只需20h左右,第一、三兩次眠各需1d左右。起蠶
眠中的蠶.外表看似靜止不動
,體內卻進行著蛻皮的準備,待脫去舊皮,換上新皮之后,蠶的生長發(fā)育就進入到一個新的齡期。剛蛻皮的蠶稱為起蠶。剛起的蠶,其頭部的口器較嫩,食欲尚未發(fā)動,一般要等半d左右待頭部由乳白色漸轉為灰褐色時才可給桑餉食。生產上為了操作方便.一般采取等同批蠶中95%乃至絕大部分眠蠶起齊后,再給桑餉食。熟蠶
蠶到5齡末期
,就逐步體現出老熟的特征:先是排出的糞粒由硬變軟,由墨綠色變成葉綠色;食欲減退,食桑量下降.前部消化管空虛,胸部呈半透明狀;完全停食,體軀縮短,腹部也趨向透明,僅尾部可隱約見到尚殘存2--3粒蠶糞,蠶體頭胸部昂起,口吐絲縷,左右上下擺動尋找營繭場所,到此時的蠶則稱熟蠶或適熟蠶。與此相對.僅胸部呈透明狀的蠶稱未熟蠶;已經吐出較多絲縷,通體呈透明狀的蠶叫過熟蠶。在群體飼養(yǎng)中,最早熟的蠶叫始熟蠶,數量不多;過半d或1d后大批老熟叫盛熟蠶;大批上蔟后尚有少量需繼續(xù)食桑至次日才老熟的蠶叫終熟蠶。齡期經過一般以收蟻到盛熟時點計算。 (轉載請注明文章來自南方絲巢 http://www.en66.net)眠性
從收蟻開始到老熟吐絲即整個幼蟲期間,蠶眠的次數是一種特性
,稱眠性,眠性是遺傳性狀,現存蠶品種資源有眠二次的二眠蠶、眠三次的三眠蠶,眠四次的四眠蠶和眠五次的五眠蠶。眠性受位于第6染色體上的眠性主基因控制,同時也會因受溫度、營養(yǎng)、光線等條件的影響而發(fā)生一定變化。中國現行普遍詞育的屬四眠性蠶品種,在實際飼育過程中有時會出現少量的三眠蠶或五眠蠶。眠數多的品種,幼蟲期間長,食桑多,蠶繭大,絲粗量高;眠數少的品種則相反,綜合二者的利弊,一般認為以養(yǎng)四眠性的蠶品種最為經濟。蠶齡
又稱齡期。普通飼養(yǎng)的二化性四眠蠶品種有5個齡期
,收蟻到第一次眠為第1齡,眠起后進入第2齡,再眠后進入第3齡,第三次眠后為第4齡,第四次眠即俗稱大眠后進入5齡。一個齡期的長短叫齡期經過,它包括食桑時間與眠中兩個部分。齡期經過以2齡最短約3d,5齡最長約6-8d,1齡和3齡各約3一4d,4齡約4-5d。以收蟻到上蔟作繭的時日稱作全齡經過。在一個齡期之內又分齡初、齡中、齡末三個階段,齡初食桑少稱少食期,齡中食桑多稱盛食期